2025貴州能讀市場營銷專業的中專學校有:畢節地區財貿學校、貴州財政學校、貴州物資學校、貴州電子商務學校、貴陽財經學校、貴州省茶技術茶文化學校、貴州機械工業學校、貴州電子信息技師學院、貴州城市職業學院(中職部)、貴州電子科技職業學院中職部等中專學校。
一、2025貴州能讀市場營銷專業的中專學校名單匯總
序號 | 中專學校名稱 |
1 | 畢節地區財貿學校 |
2 | 貴州財政學校 |
3 | 貴州物資學校 |
4 | 貴州電子商務學校 |
5 | 貴陽財經學校 |
6 | 貴州省茶技術茶文化學校 |
7 | 貴州機械工業學校 |
8 | 貴州電子信息技師學院 |
9 | 貴州城市職業學院(中職部) |
10 | 貴州電子科技職業學院中職部 |
二、2025貴州能讀市場營銷專業的部分中專學校簡介
1、貴州財政學校
貴州省財政學校簡介我校是一所隸屬于貴州省財政廳、具有60余年辦學歷史的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性質為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學校前身為1951年10月建立的貴州省人民政府財政廳財政學校和貴州省人民政府財政廳財政干部訓練班,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田紀云同志是學校創辦人之一。1964年6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批準,正式建立貴州省財政學校。
學校確立了以建設成為綜合實力強、教學質量優、管理水平高、社會效益好的國家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總目標。為了順利達成這一目標,我校緊緊圍繞“特色、質量、水平”三大主題,堅持德育優先、能力為主、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創新為動力”的辦學宗旨,不斷推行教育教學改革、學生管理體制改革、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
貴州省財政學校占地面積
我校辦學條件好,校園環境優美,硬件設施齊備。學校占地110畝,建有教學樓、電教樓、辦公樓、圖書館、大禮堂、公寓式學生宿舍、干訓樓、食堂等設施,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藏書15萬余冊。建有多媒體微機室、電子閱覽室、語音室、模擬實驗室、電化教學室及多功能廳、學術報告廳等,為學生的實習和實踐操作提供了理想的場所。
貴州省財政學校教師力量
學校堅持按“以德為先、德才兼備、理實并重”的原則來選拔和培養教師。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師學歷起點高,知識結構新,教學效果好。學校有教師206人,其中專任教師175人、校內兼課教師12人,企業兼職教師19人,其中雙師型教師104人,占專任專業課教師126人的82.54%。
學校推行素質教育,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注重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學校創辦有《校報》編輯部、書法協會、足球俱樂部、校園攝影部、“英語角”等學生社團,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充分利用“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精神進課堂”、“第二課堂”等形式,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豐富了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深受學生歡迎。
學校辦學成果顯著,畢業生萬余人,遍布全國各地,許多已成為省、市(地)、縣財經工作業務骨干.經貴州省教育廳1990至1992年連續三年對我校進行綜合評估,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我校為省級重點中等專業學校,2000年經評審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學校實行多渠道、多層次辦學。現招收初高中畢業生,設有3年制中專班、1年制高中班、成人教育專科本科班及財政系統干部培訓班等多層次教育.在校學生4000余人。學校本著“團結、求實、勤奮、創新”的宗旨,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理財,學會健體,學會競爭,成為新世紀國家建設的有用人才。
2、貴陽財經學校
貴陽財經學校簡介
貴州財經學校,創辦于1958年,原名貴州財經學院,2012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貴州財經大學,2018年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是一所以經濟學、管理學學科為主體,法學、文學、教育學、藝術學、管理、工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財經大學。是貴州省委、省政府重點建設的貴州省經濟管理人才培養基地。
歷史沿革編輯1958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后上報國務院教育部備案。8月21日,“貴州財經學院”正式成立。1978年5月,貴州省委和貴州省人民政府決定,重建貴州財經學院。1992年7月25日,貴州計劃管理干部學院、貴州財經學院合并為貴州財經學院。2012年4月5日,正式更名為貴州財經大學。2013年,貴州財經大學整體搬遷花溪校區。 [1]
發展戰略編輯2015年—2020年,貴州財經大學主要發展任務:始終堅持 “一個主基調”,全力打造“兩個發展極”;以“三個著力點”為抓手,高度重視四個“新維度”建設,凝心聚力實現科學發展。“一個主基調”:就是著力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即 以牢固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堅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通過構建“九位一體”的本科教學體系,著力提高本科教學質量。(“九位一體”包含:落實鑄魂工程、優化專業設置、加強課程建設、推進范式改革、提升實驗教學、強化實踐教學、抓好質量工程、完善管理體系、推進教育信息化。)“兩個發展極”:一是圍繞博士單位申報,強化學科建設,提高科研水平;二是圍繞國際合作辦學,強化平臺建設,擴大對外開放。“三個著力點”:一是立足人才強校,著力打造師資隊伍;二是強化文化內核,著力凸顯學校辦學特色;三是推進協同創新,著力強化社會服務功能。“四個新維度”:一是堅持依法治校,打造“法治貴財”;二是堅持管理創新,打造“效率貴財”,三是堅持以人為本,打造“人文貴財”,四是堅持開源節流,打造“穩健貴財”。